查看原文
其他

合肥“云上非遗”今日上线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期而至。今年,合肥市围绕传统美食、传统医药和传统技艺首度开展“云上非遗”线上推广活动。本次活动重头戏:“非”你莫属国货潮——2020合肥非遗云直播今日上午10时开启,活动将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及安徽公共文化云的PC端、微信公众号、APP等多个终端平台进行全程网络直播。


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21项

近年来,在“全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基础上,合肥市非遗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进一步推进。


许氏诊脉


目前,合肥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21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包括庐剧、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和洋蛇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包括包公故事、刘铭传故事、火笔画、葫芦烙画、吴山铁字、钾明矾、抛头狮、庐州大鼓、门歌、庐州木雕、庐州吴氏船模、三河羽扇、纸扎工艺、紫蓬山庙会、吴山庙会。此外,合肥市还评审出8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完成了513项全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普查。


云直播将呈现合肥特色非遗项目


庐州吴氏船模


香味四溢的石塘驴巴


风味地道的中式糕点、香味四溢的石塘驴巴、松脆可口的公和堂狮子头……非遗,其实一直在合肥人习以为常的儿时味道里。本次非遗云直播将呈现合肥特色非遗项目,让大家身临其境感受合肥非遗文化魅力。


合肥四大名点:麻饼、烘糕、寸金、白切


中和祥是三河古镇上有名的老字号,这家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的糕点铺,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岁月。施茂斌是中和祥的第三代传人,从祖父施道生和两个朋友一起开的一间小糕点铺开始,这家老字号的经营理念便一直秉承着店名中蕴含的意义。中即“中心”,和为“和气生财”,祥则是“吉祥、安康”。这是中式糕点往往还蕴含了糕点师对每一位顾客的美好祝福。


松脆可口的公和堂狮子头


公和堂狮子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以酥、松、脆、香为独特风味。用绿豆粉取代了面粉进行改进后的公和堂狮子头不仅没有改变风味,而且食材更为健康丰富。


“云上非遗”感受传统中医魅力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在这次“云上非遗”活动中,合肥市非遗文化中心邀请到清介堂膏药、许氏诊脉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广大网友一起分享传统医药的健康方法。


清介堂胡氏膏药


合肥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杨晨介绍,通过网络平台的深度介入,丰富非遗传承人记录影像的传播方式,展现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为观众深入了解非遗提供便利。



延伸阅读

接力传递“非遗”之花

6月13日, 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决定今年“遗产日”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口号是“非遗传承进万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日”设立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在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20年前,海峡两岸的两位学者——余秋雨和白先勇先生几乎同时预言,大概在2020年左右,中华文化可以出现一个世界性的、范围相当广泛的复兴,这一预言当时让笔者很受震动并充满期待。当今世界,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史的经典学理在海内外广为弘扬。作为伴随人们世世代代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红山文化玉器、凌家滩玉器、岩画、陶器、商周青铜器、秦砖汉瓦、魏晋石刻、长城、故宫、雕塑、中国绘画、中国书法、宋代瓷器、明清家具、织染绣品、苏州园林、昆曲、京剧等,这些承载着中华审美演变史的文化遗存也是异彩纷呈、影响深远。

2018年,市政协文史委组织委员围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开展专题民主监督,并组织编纂了一部50多万字的《合肥非遗》,这是合肥行政区划调整以后,我市地方性完整记述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的第一部专著。其中,有许多地域文化标志性“非遗”,像有巢氏的传说、涂山歌谣、包公故事、庐剧、巢湖民歌、洋蛇灯、火笔画、门歌、吴山铁字、庐阳剪纸、庐州大鼓、造甲店传说等等纳入其中。该书的面世,是接续合肥文脉、向中华“非遗”宝库汇聚涓涓细流的一个行动。今年,市文旅局和市“非遗”保护中心在“遗产日”期间,将围绕“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主题,推出庐州土陶、庐州松石内画、庐阳剪纸、牛门洪拳、古琴斫制、石塘驴巴、中和祥糕点、巢湖熏鱼、吴山贡鹅、老唐酱干、公和堂狮子头等众多传统技艺和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来的,与我们的审美、精神、情感、思维方式相联系,如中华饮食、建筑艺术、中国书法、民间戏剧(曲艺)、民间舞蹈和杂技、民间音乐、传统工艺美术、农耕技术、渔猎技术、中医中药、藏医藏药、维医维药等,无不深深打上生产生活方式的烙印。可见,民间文化本来就是我们的生活文化,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也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国家级的1372项非遗项目,其中一部分,比如传统节日就与我们密切相关,春节团圆、清明祭祀、中秋赏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传统节日的携带者,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节日文化的传承人。“非遗”或以节日、民俗、庆典、工艺和民间文学等形式存在,或以传统戏曲、村落学堂、手工绝活出现,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这些无字的文化出现,有大量无字的民俗民艺、道德教化在外婆、母亲的故事、孩童儿歌的呢喃中传递。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讲述包老爷怒斩陈世美、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的故事,也能哼唱“月亮在云里走,树枝在风里摇,我家宝宝睡着了”的摇篮曲。这都是因为有民间故事、民间戏曲和民间歌谣像风一样流走在千年的山乡城镇。我们保护传承“非遗”,不仅仅是为了存留这些项目,重要的是在于创造“非遗”活态传承的生态、启发民众的“非遗”意识,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我们身处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文明转型期,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文化离我们远去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要有新的生活方式,要创造新的文化。特别要把珍贵的文化留下来,把传统留下来。使之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让民众看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沉、博大和无处不在,使大家都来自觉保护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的语言、文字、思维、审美、道德文化,一句话,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和土壤。 

今天,作为生活在工业化、商业化时代的人们,有没有可能在享受现代文明所给予的物质便利、生活快捷的同时,还能留得住一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老家。让生活成为文化的生活,让人生成为智慧的人生,自觉自然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接力之中。让民间文化原野上采撷来的“非遗”之花,通过接力传递,开在心头,留在案头,愉悦心灵,丰沛生活,成为人们精神的永久慰藉与珍藏。


(来源:合肥报业全媒体)



往期精选

中德两国总理举行视频会晤!江淮与大众正式签署战略合作相关投资协议!

全球首台!“空气成像”地铁售票机在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启用

这项重要工作考核结果公布,合肥居全省第一位!

全省通报表彰!合肥市这些单位、项目和个人榜上有名

市政府与中国电信安徽分公司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虞爱华、凌云见证签约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